景泰蓝文化
景泰蓝的历史据明初曹昭所著《格古要论》中明确指出“大食窑出自大食国,以铜为身,用药烧成五色花者,与佛郎嵌相似”。(曹昭所著《格古要论》是最早记录我国珐琅器的重要文献,因成书时间距元末(1368年)仅有21年,所以其中诸多内容应主要源于元代后期)。“佛郎”是中国史籍对东罗马帝国的称谓。“大食国”(此乃为波斯文的音译)是中国史籍对西亚阿拉伯国家称谓。“佛郎嵌”即是指东罗马帝国的珐琅工艺,公元6世纪以后,东罗马帝国的珐琅工艺非常发达。两千多年前,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,探索出多条连接亚、欧、非几大文明贸易和人文的交流通路,也就是我们所称的“丝绸之路”。元代末年随着东西文明的融合,珐琅工艺由欧洲经西亚沿丝绸之路传入中国,在东方这片热土上生根发芽,直至明朝景泰年间“铜胎掐丝珐琅”制作技艺已经相当成熟,且以蓝色为主色,被后人称为—景泰蓝。由于元明清三朝皇室的推崇和喜爱,景泰蓝自诞生伊始便是宫廷御用珍玩,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宫廷独享的器物。直至清朝后期,景泰蓝方在市场上流通,后又因战乱不断,匠人们朝不保夕,使景泰蓝的生产处于奄奄一息的状态。解放后,党和政府对此采取了抢救、保护和扶持的政策,发放贷款、订货、收购,使这一行业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。1950年6月,北京市政府成立了北京市特种工艺品公司,为了尽快恢复景泰蓝行业的生产,成立了研究制作景泰蓝的国营特艺试验厂,同年清华大学营建系在梁思成、林徽音教授的主持下成立了一个美术小组,抢救濒于灭绝的景泰蓝。美术组有高庄、莫宗江,还有常莎娜、钱美华、孙君莲三个在清华大学进修深造的女学生。林教授带着他们到珐琅作坊中去调查、了解景泰蓝的生产现状,发动大家为景泰蓝设计新的纹样、图案。她常对这几个学生说:“景泰蓝是国宝,不能在新中国失传。” 后来,钱美华在林教授的鼓舞下,毅然选择了景泰蓝专业,下到基层,来到北京珐琅厂,成为我国从事景泰蓝专业设计第一人,是我国为数不多的景泰蓝专家之一。 1952年,北京市第一珐琅生产合作社成立。1954年,为响应政府提出的“罗致艺人,保存技艺,培养艺徒,从根本上保护和发展首都特种工艺”的号召,又成立了北京市第二珐琅生产合作社。1956年,在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的高潮中成立第三珐琅生产合作社。并由42个珐琅作坊合并组成了公私合营北京珐琅厂,1958年6月,3个珐琅生产合作社合并,...
2018
-
11
-
23